释兽第十八
释曰:释鸟云:“四足而毛谓之兽。”说文云:“兽,守备也。”此篇释其名状,故曰释兽。“麋牡”至“力狄”
释曰:此释麋之种类也。说文云:“鹿属也。冬至解其角。”春秋庄十七年“冬,多麋。”麋,总名也。其壮者名麔,其牝者名麎。诗吉曰云“其麎孔有”。是也。其所生之子名䴠,其脚迹所践之处名躔,其绝异壮大有力者名狄也。注“国语曰兽长麛䴠”释曰:此鲁语文也。鲁宣公夏滥于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且夫山不槎薜,泽不伐天,鱼禁鲲鲕,兽长麛䴠,鸟翼𬆮卵,虫舍蚔蜎,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韦昭云:“鹿子曰麛,麋子曰䴠。”是其事也。
“鹿牡”至“力麇”
释曰:此辨鹿之种类也。说文云:鹿,解角兽也。群萃善走者也。其牡名麚,其牝名麀。诗小雅云:“麀鹿麌麌。”其迹名速,绝有力者名麇。
“麇牡麌”至“力豣”
释曰:此辨麇之种类也。说文云:“麇,獐也。”麇其总名也。牡名麌,牝名麜,其子名麆,其迹名解,绝有力名豣。
注“诗曰”至“言耳”释曰:诗小雅吉日篇文也。郑笺云:“麇,牡曰麌,麌复麌,言多也。”是郑康成解即谓此也。云“但重言耳”者,谓再言麌也。“狼牡”至“力迅”
释曰:此辨狼之种类也。舍人曰:狼,牝名貛,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孙炎曰:迅,疾也。诗齐风云:“并驱从两狼兮。”陆机疏云:“其鸣能小能大,善为小儿啼声以诱人,去数十步,其猛健者,虽善用兵者不能免也。其膏可煎和,其皮可为裘。故礼记“狼臅膏”。又曰:“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是也。
“兔子娩”至“力欣”
释曰:此辨免之种类也。崔豹古今注云:免有九孔。论衡曰:兔舐豪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其子名娩,郭云:“俗呼曰。”
其迹名迒。字林云:迒,兔道也。绝有力名欣。
“豕子”至“牝豝”
释曰:此辨豕之种类也。其子名猪。郭云:“今亦曰𥏰,江东呼豨,皆通名也。”说文云:“猪,豕而三毛丛居者。”字林云:豕后蹄废谓之𥏰。小尔雅云:“𥏰,猪也,其子曰豚,大者谓之豣。”方言云:“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𥏰,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筰,吴扬之间谓之猪子。”云“䝐豮”者,舍人曰:“䝐一名豮。”郭云:“俗呼小豮猪为䝐子,豮谓犍猪也。”云“幺,幼”者,豕之最后生者名也。郭云:“最后生者,俗呼为幺豚。”云“奏”者,郭者谓皮理腠蹙者名豱。郭云:“今豱猪短头,皮理腠蹙。”云“豕生三𫎆;二师,一特”者,郭云:“猪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诗召南云“一发五𫎆”,郑笺云:“豕生三曰𫎆。”张逸问曰:“豕生三曰𫎆,不知母豕也,豚也?”答曰:“豚也,过三以往犹谓之𫎆,以自三以上更无名也。”故知过三亦为𫎆,其生子二者为师,一者为特。云“所寝,橧”者,郭云:“橧,其所卧蓐。”方言云:“其㨫及蓐曰槽”,是也。舍人曰:“豕所寝草名为橧。”某氏曰:“临淮人谓野猪所寝为橧。”李巡曰:“猪卧处名橧,橧是所居之处。”云“四蹢皆白,豥”者,蹢,蹄也,豕四蹄皆白名豥,其迹名刻,绝有力名䝈,即下篇“豕高五尺者”也。云“牝,豝”者,豕之牝者名豝。
注“诗云:“有豕白蹢。”
释曰:小雅渐渐之石篇文也。案,诗经直云“白蹢”,不云“豥”,则白蹢不知几蹄白,而郭氏引之者,以尔雅主谓释诗,诗中言“豕白蹢”,惟此而已,故知本以训此也。郑笺以“豥”为“骇”,豥者,躁疾之言也。骇与豥字异义同。注“诗云:“一发五豝。”释曰:召南驺虞篇文也。毛传云:“豕牝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郑笺云:“君射一发而翼五豝者,战禽兽之命也。战之者,仁心之至。”是也。
“虎窃毛谓之虦猫”。
释曰:窃,浅也。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
注“诗曰:“有猫有虎。”
释曰:诗大雅韩奕篇文也。
“貘,白豹”。
释曰:貘,一名白豹。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郭云:“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駮,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反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
“甝,白虎”。
释曰:白虎,一名甝。郭云:“汉宣帝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骨瓜牙。”
“虪,黑虎”。
释曰:黑虎,一名虪。郭云:“晋永嘉四年,建平秭归县槛得之,状如小虎而黑,毛深者为班。”山海经云幽都山“多玄虎、玄豹”者。案,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是也。
貀,无前足”。
释曰:字林云:“兽无前足,似虎而黑者名貀。”郭云:“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脚,即此种类也。或说貀似虎而黑,无前两足。”
鼳,鼠身长须而贼,秦人谓之小驴。
释曰:鼳,兽名也。身如鼠,有长须,而贼害于物,秦人呼为小驴。郭云:“鼳似鼠而马蹄,一岁千斤,为物残贼。”
“熊虎丑”至“力羬”
释曰:丑,类也。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绝有力名羬。郭云:“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此当时之律也。引之以证虎子名狗之义也。貍子,𧳙。
释曰:字林云:“貍,伏兽,似䝙,其子名𧳙。”郭云:“今或呼豾貍者。”字林云:“豾,貍也。”
貉子,貆。
释曰:字林云:“貉,似狐,善睡,其子名貆。”郭云:“其雌者名涩,今江东呼貉为𧲱𧳅。”字林云:“𧲱,貍类,貁谓之𧳅。”广雅云:“𧳅,貁也。”然则皆貉之通名也。貒子,𫎌。
释曰:字林云:“貒,兽似豕而肥,其子名𫎌。”郭云:“貒,豚也,一名貛。”
貔,白狐。其子,豰。
释曰:字林云:“貔,豹属,一名白狐,其子名豰。”郭云:“一名执夷,虎豹之属。”诗大雅云:“献其貔皮。”陆机疏云:“貔似虎,或曰似熊,一名执夷,一名白狐,辽东人谓之白罴。
麝父,麇足。
释曰:字林云:“小鹿有香,其足似獐,故云麇足。”郭云:“脚似麇,有香。”
豺,狗足。
释曰:说文云:“豺,狼属,狗声。”郭云:“脚似狗,贪残之兽。”左传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䝙、獌,似貍。
释曰:字林云:“䝙,似貍而大,一名獌。”郭云:“今山民呼䝙虎之大者为䝙豻。”字林云:“豻,胡地野狗,似狐,黑喙。”皆䝙之类,故又呼䝙豻。
罴,如熊,黄白文。
释曰:舍人曰:“罴如熊,色黄白也。”郭云:“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貑罴。”诗大雅韩奕云:“赤豹黄罴。”陆机疏云:“罴有黄罴,有赤罴,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粗理,不如熊白美也。”
羚,大羊。释曰:羊之大者名羚。郭云:“羚羊似羊而大,角员锐,好在山崖间。”陶注本草云:“今出建平、宜都诸蛮中及西域,多两角,有一角者为胜,角甚多节,蹙蹙员绕。别有山羊,角极长,唯一边有节,节亦疏大而不入用,羌夷云只此名羚羊。”麠,大麅,牛尾,一角。
释曰:麅,獐也。大獐牛尾一角者名麠,即所谓麟也。郭云“汉武帝郊雍,得一角兽,若麅然,谓之麟者,此是也”者,汉书郊祀志文也。麅即獐也。
大麇,旄毛,狗足。
释曰:麇亦獐也。旄毛,𪺻长毛也。大獐毛长狗足者名。山海经云:“女几山,其兽多麖。”
“魋,如小熊,窃毛而黄。”
释曰:窃,浅也,兽如小熊,浅毛而黄者名魋。郭云:“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
“猰㺄,类䝙,虎爪,食人,迅走。”
释曰:迅,疾也。猰㺄之兽,其状类䝙而虎爪,食人,疾走。山海经云:少咸山有兽,“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㝣窳,其音如婴儿,食人”。其名与此同,其状与此错。
“狻麑,如虦猫,食虎豹。”
释曰:即师子也,出西域,其状如虦猫,食虎豹,善走者也。
注“汉顺帝”至“百里”
释曰:云“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者,案,后汉帝纪云:“孝顺帝讳保,安帝之子也。”阳嘉三年,“疏勒国献师子、犎牛”。注引东观记曰:“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师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封牛,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即今之峰牛。”是也。云“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案,穆天子传云:“柏天曰:“名兽使足,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是也。
“𫘱,如马,一角,不角者,骐”
释曰:𫘱,兽名也,状如马,一角,不角者名骐。郭云:“元康八年,九真郡猎得一兽,大如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𫘱也。今深山中人时或见之,亦有无角者。”
“羱,如羊”
释曰:字林云:野羊大角者也。郭云:“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椭谓狭而长也。“麟,麇身,牛尾,一角”
释曰:李巡曰:麟,瑞应兽名。孙炎曰:灵兽也。京房易传曰:麟,麇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一。诗周南云:“麟之趾。”毛传云:“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郑笺云:“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陆机疏云:“麟,麇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今并州界有麟,大小如鹿,非瑞应麟也。故司马相如赋曰:“射麋脚麟。”谓此麟也。”注“公羊传曰有麇而角”
释曰:案,春秋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云:“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谓来哉!”是其事也。“犹,如麂,善登木”
释曰:说文云:“犹,玃属也。”其状如麂,为兽健捷,善能上树。
“𧳙,修毫”
释曰:修,长也。广雅云:“㲦毛谓之毫。”言𧳙兽体多长毛。
“䝙,似貍”
释曰:䝙兽,其文似貍。郭云:“今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兕,似牛”
释曰:郭云:“一角,青色,重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
交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余,形如马鞭秉。”是也。
“犀,似豕”
释曰:郭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预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刘歆期交州记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有甲,头似马。吴录地理志云:武陵阮南县以南皆有犀。
汇毛刺。
释曰:汇即猬也,其毛如针。郭云:“今猬状如鼠。”
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释曰:狒狒,兽名,状如人,被发,疾走,食人。山海经谓之枭羊,又谓之赣臣人。周书王会云:“北方谓之吐喽。”郭云:“枭羊也。山海经曰: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云“山海经曰”者,海内南经文也。案,彼文云:枭羊在此昫之西,其状人面长唇,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又海内经云:笑则晨蔽其面,因可逃也。故郭赞云:“狒狒怪萌,被发操竹。获人则笑,晨蔽其目。终亦号啕,反为我戮。”是也。云“反踵”者,脚跟反向也。大传云:“周成王时,州靡国献之也。”
“貍、狐、貒、貉丑,其足,蹯;其迹,蹂。”
释曰:说文云:“蹯,掌也。”此四兽之类,皆有掌蹯。宣二年左传云:“宰夫胹熊蹯。”是其类也。其指头著地处名蹂。
“蒙颂,猱状。”释曰:蒙颂,一名蒙贵,状似猿猱,故曰猱状。郭云:“即蒙贵也。”状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胜于猫。九真、日南皆出之。猱亦猕侯之类。
“猱、猿,善援。
释曰:猱,一名猿,善攀援树枝。郭云“便攀援”者,便谓便捷也。“玃父,善顾。”释曰:大猿也。能玃持人,又善顾盻,因名云。郭云:“貑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玃持人,好顾盻。”
“威夷,长脊而泥。”
释曰:泥,弱也。威夷之兽,长脊而劣弱,少才力也。
“麔、麚,短脰。”
释曰:脰,项也。麔麚之兽皆短项。
“贙,有力。
释曰:贙,似犬之兽名也。郭云:“出西海大奏国,有养者,似狗,多力犷恶。”
“豦,迅头。”释
曰:豦,似猴之兽也。好奋迅其头,故曰迅头。郭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
髯鬣,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玃类也。
蜼,卬鼻而长尾。
释曰:蜼亦猴类之兽,卬鼻而尾长大。郭云:“蜼,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县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健捷。山海经曰:“鬲山多猿蜼。”是也。
“时善乘领”
释曰:好登山峰之兽也。
“猩猩,小而好啼”
释曰:能言兽也。曲礼曰:“猩猩能言。”周书王会曰:“都郭狌狌欺羽。”狌狌若黄狗,人面能言。郭云:“山海经曰:人面豕身,能言语。今交趾封溪县出猩猩,状如貛豚,声似小儿啼。”云“山海经”者,海内南经文也。
“阙泄多狃”
释曰:旧说以为阙泄兽名,其脚多狃。狃,指也。然其形所未详闻。
“寓属”
释曰:寓,寄也。言此上兽属多寄寓木上,故题云“寓属”。
“鼢鼠”至“鼳鼠”
释曰:此别鼠属也。云“鼢鼠”者,郭云:“地中行者。”说文云:“地中行鼠,伯劳所作也。”广雅云:“鼹鼠也。”方言名“犁鼠”,即此鼠也。谓起地若耕,因名云。云“鼸鼠”者,大戴礼云:“田鼠者,鼸鼠也。”鼸是颊里藏食之名,鼠若此者,因名鼸鼠。云“鼷鼠”者,李巡曰:鼱鼩鼠。郭云:“有螫毒者,盖如今鼠狼”,春秋成七年,“食郊牛角”者,是也。慱物志云:“鼠之最小者,或谓之甘鼠。”何休亦云:“鼷鼠者,鼠中之微者。”云“鼶鼠”者,似鼬之鼠也。郭云:“夏小正曰:“鼶鼬则穴”者,在九月。云“鼬鼠”者,字林云:“如鼠,赤黄而文。”郭云:“今鼬似貂,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即庄子云:“骐骥骅骝,捕鼠不如貍鼪”,是也。云“鼩鼠”者,鼱鼩,小鼠也,本云一名鼷鼠。郭云:“小鼱鼩也,亦名𪖁鼩。”云“鼫鼠”者,孙炎曰:五技鼠。许慎云:“鼫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水,能走不能免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蔡邕以此为蝼蛄。郭云:“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䶂鼠,见广雅。”䶂,今本作鼩,误也。案诗魏风云:“硕鼠硕鼠”,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技,或谓之雀鼠。”案,此与郭氏所说同。云“豹文鼮鼠”者,郭云:“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者,案,汉书云:“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初入关,弃𦈡而去,至长安上书,拜为谒者给事中。使南越,为吕嘉所杀,死时年二十余,故世号之终童。武帝尝得豹文鼠,终军以尔雅辨其名,故受赐也。鼰鼠者,鼰,鼠名也。郭云:“今江东山中有鼰鼠,状如鼠而大,苍色,在树木上。”
注“山海经说兽云状如鼣鼠”
释曰:案,中山经云:“倚帝山,其上多玉,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白喙,名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是也。
“鼠属”
释曰:言此上皆鼠之属类也。鼠,小兽也,亦四足而毛,故于此释之。案,字林云:“鼸鼠,即鼢鼠也。”今郭氏分为二。又说文云:“鼨,豹文鼠也。”今郭氏以豹文下属。未知孰是,故略言之。
“牛白齝羊曰齛”
释曰:此别鸟兽嚼食之名也。牛名曰齝。郭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羊名曰齛。郭云:“今江东呼齝为齛。”麋鹿名曰齸。郭云:“江东名咽为齸。齸者,𮯙食之所在,依名云。”鸟名曰嗉。郭云:“咽中里食处”,即上篇其粻嗉也。寓木之兽及鼠皆曰衔。郭云:“颊里贮食处。”寓,谓猕猴之类,寄寓木上。此属皆咽中藏食,复出嚼之,故题云“齸属”。“兽曰衅”至“鸟曰狊”
释曰:此辨人鱼鸟兽气体所须之名也。兽之自奋迅动作,名衅。人之罢倦频伸夭挢舒展屈折名挢。鱼之鼓动两颊,若人之欠须导其气息者,名须。鸟之张两翅狊狊然摇动者,名臭。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故题云“须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