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释例

[晋] 杜预 撰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释例卷十五

晋杜预撰

经传长历第四十五之六

定公元年

正月乙亥,小。二月甲辰,大。三月甲戌,小。

四月癸卯,大。五月癸酉,小。六月壬寅,大。

七月壬申,大。八月壬寅,小。

九月辛未,大。十月辛丑,小。十一月庚午,大。十二月庚子,小。正月辛巳,七日。庚寅,十六日。六月癸亥,二十二日。戊辰,二十七日。七月癸巳。二十二日。定公二年

「正月己巳,大。二月己亥,小。三月戊辰,大。

四月戊戌,小,五月丁卯,大。闰五月丁酉,小。

六月丙寅,大。

七月丙申,小。八月乙丑,大。

九月乙未,大。

十月乙丑,小。十一月甲午,大。十二月甲子,小。四月辛酉,二十四日。五月壬辰。」二十六日。定公三年

「正月癸巳,大。二月癸亥,小。三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五月辛卯,大。六月辛酉小。七月庚寅大。八月庚申小。」九月己丑大。

十月己未小。十一月戊子大。十二月戊午小。二月辛卯。二十九日。定公四年:

「正月丁亥大。二月丁巳大。」三月丁亥小。

四月丙辰大。五月丙戌小。六月乙卯大。

七月乙酉小。八月甲寅大。

九月甲申小。十月癸丑大。

闰十月癸未小。「十一月壬子大。十二月壬午小。」二月癸巳,

正月七日也。书于二月,从赴。四月庚辰,二十五日。十一月庚午,十九日。己卯,二十八日。庚辰,

二十九日。昭三十一年传曰:「六年十二月庚辰,吴入郢。」今在十一月者,并数闰。定公五年:

「正月辛亥大。」二月辛巳大。三月辛亥小。

四月庚辰大。五月庚戌小。

六月己卯大。七月己酉小。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

十月丁丑大。十一月丁未小。十二月丙子大。「三月辛亥朔,日食。一日。」六月丙申,十八日。七月壬子,四日。九月乙亥,二十八日。十月丁亥,十一日。己丑,十三日。庚寅。十四日。定公六年:

「正月丙午小。」「二月乙亥大。」「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卯小。八月壬申大。

九月壬寅大。

十月壬申小。十一月辛丑大。「十二月辛未小。」「正月癸亥,十八日。」「四月己丑。十六日。」定公七年:

正月庚子大。二月庚午小。三月己亥大。

四月己巳小。五月戊戌大。

「六月戊辰小。」

「七月丁酉大。」「八月丁卯小。」

「九月丙申大。」

「十月丙寅小。」「十一月乙未大。」「十二月乙丑小。」十一月戊午,二十四日。己巳,王入于王城。

十二月五日,有日无月。定公八年:

「正月甲午大。二月甲子大。闰二月甲午小。三月癸亥大。

四月癸巳小。五月壬戌大。

六月壬辰小。

七月辛酉大。八月辛卯小。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十一月己未大。十二月己丑小。二月己丑,二十六日。辛卯,二十八日。七月戊辰,八日。十月辛卯,二日。壬辰,三日。癸巳,四日。」定公九年

「正月戊午大。二月戊子小。三月丁巳大。

四月丁亥小。五月丙辰大。

六月丙戌大。七月丙辰小,八月乙酉大。」

九月乙卯小,

十月甲申大。十一月甲寅小。十二月癸未大。四月戊申。二十二日。定公十年

「正月癸丑小。」二月壬午大。三月壬子小。

四月辛巳大。五月辛亥小。六月庚辰大。

闰六月庚戌小。

七月己卯大。八月己酉大。九月己卯小。

十月戊申大。十一月戊寅小,十二月丁未大。定公十一年

「正月丁丑小。」二月丙午大。三月丙子小。

四月乙巳大。五月乙亥小。

六月甲辰大。

七月甲戌小。八月癸卯大。

九月癸酉小。

十月壬寅大。十一月壬申小。十二月辛丑大。定公十二年正月辛未大。二月辛丑小。三月庚午大。

四月庚子小。五月己巳大。

六月己亥小。

七月戊辰大。八月戊戌小。

九月丁卯大。

十月丁酉小。十一月丙寅大。闰十一月丙申小。十二月乙丑大。十月癸亥。二十七日。

十一月丙寅朔,日食。一日。定公十三年

正月乙未小。二月甲子大。三月甲午小,

四月癸亥大。五月癸巳小,

六月壬戌大。

七月壬辰小,八月辛酉大。

九月辛卯小。

十月庚申大。十一月庚寅大。十二月庚申小。十一月丁未,十八日。十二月辛未。十二日。定公十四年

正月己丑大。二月己未小。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小,五月丁亥大。

六月丁巳小。

七月丙戌大。八月丙辰大。九月丙戌小。

「十月乙卯大。」十一月乙酉小,十二月甲寅大。闰十二月甲申小。二月辛巳。二十三日。定公十五年

正月癸丑大。二月癸未小。三月壬子大。

四月壬午小五月辛亥大。「六月辛巳小。

七月庚戌大。八月庚辰小

九月己酉大。」

十月己卯小。十一月戊申大。十二月戊寅大。二月辛丑、十九日。五月辛亥、一日。壬申、二十二日。七月壬申。二十三日。八月庚辰朔,日食,一日。九月丁巳,九日。戊午,十日。辛巳,

十月三日也。有日无月。哀公元年:

正月戊申小。二月丁丑大。三月丁未小。

四月丙子大。五月丙午小。六月乙亥大。

七月乙巳小。「八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

十月癸酉大。」十一月癸卯小十二月壬申大。四月辛巳。六日。哀公二年:「正月壬寅小二月辛未大。」三月辛丑小

四月庚午大。五月庚子大。六月庚午小

七月己亥大。「八月己巳小

九月戊戌大。」

「十月戊辰小。」十一月丁酉大。「闰十一月丁卯小。」十二月丙申大。二月癸巳,二十三日。四月丙子,七日。六月乙酉,十六日。八月甲戌。六日。哀公三年

「正月丙寅小。」「二月乙未大。」「三月乙丑小。」

「四月甲午大。」「五月甲子小。」「六月癸巳大。」「七月癸亥大。」「八月癸巳小。」

「九月壬戌大。」

「十月壬辰小。」「十一月辛酉大。」「十二月辛卯小。」四月甲午,一日。五月辛卯,二十八日。六月癸卯,十一日。七月丙子,十四日。十月癸卯,十二日。癸丑。二十二日。哀公四年

「正月庚申大。二月庚寅小。三月己未大。」四月己丑小。五月戊午大。六月戊子小。

七月丁巳大。八月丁亥小。九月丙辰大。

十月丙戌小。十一月乙卯大。十二月乙酉大。二月庚戌,二十一日。六月辛丑,十四日。七月庚午,十四日。八月甲寅。二十八日。哀公五年

「正月乙卯小。二月甲申大。三月甲寅小。

四月癸未大。五月癸丑小。六月壬午大。

七月壬子小。八月辛巳大。

九月辛亥小。

十月庚辰大。」经:「闰十月庚戌小。」十一月己卯大。十二月己酉小。九月癸酉。二十三日。哀公六年

正月戊寅大。二月戊申小。三月丁丑大。

四月丁未小。五月丙子大。六月丙午小。

七月乙亥大。八月乙巳大。

九月乙亥小。十月甲辰大。十一月甲戌小。十二月癸卯大。六月戊辰,二十三日。七月庚寅,十六日。十月丁卯。二十四日。哀公七年正月癸酉小。二月壬寅大。三月壬申小。

四月辛丑大。五月辛未小。六月庚子大。

七月庚午小。「八月己亥大。

九月己巳小。

十月戊戌大。十一月戊辰小。十二月丁酉大。」闰十二月丁卯小。八月己酉。十一日。哀公八年正月丙申大。二月丙寅大。三月丙申小。

四月乙丑大。五月乙未小。

六月甲子大。

七月甲午小。八月癸亥大。

九月癸巳小。

十月壬戌大。十一月壬辰小。十二月辛酉大。十二月癸亥。三日。哀公九年

正月辛卯小。二月庚申大。三月庚寅小。四月己未大。五月己丑小。六月戊午大。

七月戌子小。八月丁巳大。

九月丁亥大。

十月丁巳小。「十一月丙戌大。十二月丙辰小。二月甲戌。」十五日。哀公十年

正月乙酉大。二月乙卯小。三月甲申大。

四月甲寅小。五月癸未大。闰五月癸丑小。六月壬午大。

七月壬子小。八月辛巳大。

九月辛亥小。

十月庚辰大。十一月庚戌小。十二月己卯大。「三月戊戌。」十五日。哀公十一年

「正月己酉小。」二月戊寅大。三月戊申大。

四月戊寅小。五月丁未大。

六月丁丑小。七月丙午大。八月丙子小。

九月乙巳大。

十月乙亥小。十一月甲辰大。「十二月甲戌小。五月壬申,二十六日。」甲戌,二十八日。七月辛酉。十六日。哀公十二年

正月癸卯大。二月癸酉小。三月壬寅大。

「四月壬申小。」「五月辛丑大。」

六月辛未小。

七月庚子大。八月庚午小。

九月己亥大。

「十月己巳大。」十一月己亥小。十二月戊辰大。五月甲辰,四日。

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某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诸儒皆以为时实周之九月,而书十二月,谓之再失闰。若如其言,乃成三失,非但再也。今以长历推春秋,此十一月乃夏之九月,实周之十一月也。此年当有闰,而今不置闰,此为失一闰月耳。十二月不应更有螽,故季孙问之。仲尼以斗建在戌,火星尚未见没,据今犹见,故言犹西流也。明夏之九月尚可有螽也。」季孙虽闻仲尼此言,犹不即改。明年十二月复螽,于是始悟。十四年春乃置闰,欲以补正时历也。传于十五年书闰月,盖置闰正之,欲明十五年之闰,于法当在十二年也。十二月丙申,二十九日。哀公十三年

正月戌戌,小。二月丁卯,大。三月丁酉,小。

四月丙寅,大。五月丙申,小。

六月乙丑,大。

七月乙未,小。八月甲子,大。

九月甲午,小。

十月癸亥,大。十一月癸巳,小。十二月壬戌,大。六月丙子,十二日。乙酉,二十一日。丙戌,二十二日。丁亥。二十三日。七月辛丑。七日。十二月,螽。此年犹未置闰,故十二月螽也。哀公十四年

正月壬辰,小。二月辛酉,大。闰二月辛卯,小。三月庚申,大。

四月庚寅大。五月庚申小。

六月己丑大。

七月己未小。八月戊子大。

九月戊午小。

十月丁亥大。十一月丁巳小。十二月丙戌大。四月庚戌,二十一日。五月庚申朔,日食。一日。壬申,十三日。庚辰。二十一日。六月甲午,六日。八月辛丑。十四日。哀公十五年

正月丙辰小。二月乙酉大。三月乙卯小。

四月甲申大。五月甲寅小。

六月癸未大。

七月癸丑小。八月壬午大。九月壬子小。

十月辛巳大。十一月辛亥小。「十二月庚辰大。」傅:「闰十二月庚戌小。」哀公十六年

正月己卯大。二月己酉大。三月己卯小。

四月戊申大。五月戊寅小。六月丁未大。

七月丁丑小。八月丙午大。九月丙子小。

十月乙巳大。十一月乙亥小。「十二月甲辰大。正月己卯,一日。四月己丑,

四月十八日。」有乙丑,无己丑。己丑,五月十二日也。日月必有误。哀公十七年

正月甲戌小。二月癸卯大。三月癸酉小。

四月壬寅大。五月壬申大。

六月壬寅小。

七月辛未大。八月辛丑小。

九月庚午大。

十月庚子小。十一月己巳大。十二月己亥小。七月己卯,九日。十一月辛巳。十三日。哀公十八年

「正月戊辰大。二月戊戌小。三月丁卯大。

四月丁酉小。五月丙寅大。六月丙申小。

七月乙丑大。八月乙未大。

九月乙丑小。十月甲午大。闰十月甲子小。十一月癸巳大。十二月癸亥小。」哀公十九年

正月壬辰大。二月壬戌小。三月辛卯大。

四月辛酉小。五月庚寅大。六月庚申小。

七月己丑大。八月己未小。

九月戊子大。

十月戊午大。「十一月戊子小。十二月丁巳大。」哀公二十年正月丁亥小。二月丙辰大。三月丙戌小。

四月乙卯大。五月乙酉小。

六月甲寅大。

七月甲申小。八月癸丑大。

九月癸未小。

十月壬子大。十一月壬午小。「十二月辛亥大。」哀公二十一年

正月辛巳大。二月辛亥小三月庚辰大

四月庚戌小五月己卯大。

六月己酉小

「七月戊寅大。」八月戊申小「九月丁丑大。」闰九月丁未小

十月丙子大。十一月丙午小「十二月乙亥大。」哀公二十二年

正月乙巳小二月甲戌大。三月甲辰大。

四月甲戌小。五月癸卯大。六月癸酉小。

七月壬寅大。八月壬申小九月辛丑大。

十月辛未小。十一月庚子大。十二月庚午小。十一月丁卯。二十八日。哀公二十三年

正月己亥大。二月己巳小三月戊戌大。

四月戊辰小五月丁酉大。六月丁卯大。

七月丁酉小八月丙寅大。

九月丙申小

十月乙丑大。十一月乙未小十二月甲子大。六月壬辰。二十六日。哀公二十四年

正月甲午小。二月癸亥大。三月癸巳小。

四月壬戌大。五月壬辰小。

六月辛酉大。

七月癸卯小。八月庚申大

九月庚寅大

十月庚申小傅:闰十月己亥大。十一月己未小十二月戊子大哀公二十五年

正月戊午小二月丁亥大三月丁巳小四月丙戌大五月丙辰小

六月乙酉大

七月乙卯小八月甲申大

九月甲寅小

十月癸未大十一月癸丑大十二月癸未小五月庚辰。二十五日。哀公二十六年

正月壬子大二月壬午小三月辛亥大

四月辛巳小五月庚戌大

六月庚辰小七月己酉大八月己卯小

九月戊申大

十月戊寅小十一月丁未大十二月丁丑小十月辛巳。四日。哀公二十七年

正月丙午大二月丙子大三月丙午小

四月乙亥大五月乙巳小

六月甲戌大

七月甲辰小八月癸酉大闰八月癸卯小九月壬申大

十月壬寅小十一月辛未大十二月辛丑小四月己亥,二十五日。八月甲戌,二日终篇第四十七

释例曰:「邱明之传,有称周礼以正常者,诸称凡以发例是也。有明经所立新意者,诸显义例而不称凡者是也。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诸凡虽是周公之旧典,邱明撮其体义,约以为言,非纯写故典之文也,盖据古文复逆而见之,此邱明会意之微致。邱明之为传,所以释仲尼春秋。仲尼春秋皆因旧史之策书,义之所在,则时加增损,或仍旧史之无,亦或改旧史之有。虽因旧文,固是仲尼之书也。邱明所发,固是仲尼之意也。虽是旧文不书,而事合仲尼之意,仲尼因而用之,即是仲尼新意。若宣十年「崔氏出奔卫」,传称:「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是告不以名,故知旧史无名。及仲尼修经,无罪见逐,例不书名,此旧史之文,适当孔子之意,不得不因而用之。因旧为新,皆此类也。

诸杂称二百八十有五。

去圣久远,古文篆隶历代相变,自然当有错误,亦不可拘文以害意,故圣人贵闻一以知二贤史之阙文也。今左氏有无传之经,亦有无经之传。无经之传或可广文,无传之经则不知其事。又有事由于鲁,鲁君亲之而复不书者,先儒或强为之说,或没而不说,疑在阙文,诚难以意理推之。

其经传事同而文异者,或告命之辞有差异,或氏族名号当须互见。

「齐人歼于遂,郑弃其师」,亦时史即事以安文,或从赴辞,故传亦不显明义例也。

「刘、贾、许因有年、大有年之经有𬸱鹆来巢,书所无之」,传以为经诸言有,皆不宜有之辞也。据经螟螽不书有,传发于鲁之无𬸱鹆,不以「有」字为例也。经书十有一年、十有一月,不可谓不宜有此年有此月也。螟螽俱是非常之灾,亦不可谓其宜有也。天有四时,得以成岁。雷霆以振之,霜雪以齐之,春阳以暖之,云雨以润之,然后能相育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物不可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同人者,与人同也。解天下之至结,成天下之亹亹,肆大眚之谓也。尧曰「咨尔舜,有罪不敢赦」。所以须待革命有时而用之,非制所常,故书之也。年之四时,虽或无事,必空书首月,以记时变,以明历数。庄公独称夏五月,及经四时有不具者,邱明无文,皆阙缪也。

众蛇自泉台出,如先君之数入于国。声姜之薨,适与妖会,而国以为灾,遂毁泉台。书毁而不变文以示义者,君人之心,一国之俗,须此为安,故不讥也。

经传之见晦朔,此时史随其日而存之,无义例也。贾氏云:「泓之战,讥宋襄,故书朔。鄢陵之战,讥楚子,故书晦。鸡父之战,夷之,故不书晦。」左氏既无此说。案:鸡父之战,经传备详其例,非夷之实晦战,而经不书晦,明经不以晦示褒贬。

「北陆,虚也。西陆,昴也。」

有时而听之则可也。正以为后法则不经,故不夺其所讳,亦不为之定制。

计公衡之年,成公又非穆姜所生,不知其母何氏也。春秋释例卷十五